很多地方的期末考试都结束了,大家带孩子出去玩了吗?
这两天,我带着啾啾和呦呦来景德镇了,既能吃吃喝喝逛博物馆,又没有了辅导作业的鸡飞狗跳,感觉亲子关系都升温了。
尤其是回想起啾啾最近一系列“磨人”的小举动,老母亲越发珍惜现在这轻松惬意的时光。
这学期开始,啾啾就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——“那咋了?”
我随口一说,你这个刘海跟鲶鱼须一样,挡眼睛了。她说,“那咋了,那又如何?又能怎?”
我说,你房间有点乱,要不要稍微收拾一下?她往床上一躺,说:“那咋了,有什么问题吗?”
展开剩余90%不管我说什么,让干点啥,她都一身反骨,用这几句万能回复公式精准回怼。
一开始,我觉得挺新奇,还会跟她辩论几句,但时间长了,我就太阳穴突突跳,真有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
我问啾啾这些话都是从哪儿学来的?她一脸理所当然,我们班都这么说啊。
这我倒是信的,为啥呢?
最近跟一些妈妈们聊天,发现同龄的10后小孩都是这个调调,张口闭口就是“那咋了”“因为我善”“包的呀”“尊嘟假嘟”“你打我噻”……
图源网络
严重怀疑,现在10后小孩的口头禅,是会传染的,不然这股风怎么能刮这么快?
前两天跟团队开会,有同事说她坐地铁的时候遇见了几个小学生,那几个孩子全程都在说些“加密语言”,她听得一头雾水,但这帮孩子们却是聊的热火朝天。
现在小学生的流行风潮,吹到口头禅了?
小学生口头禅是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?
为了搞清楚这股“神秘力量”,我整理了一些现在小学生们都爱说的口头禅。
各位妈妈们,看看自己家孩子中了几条?
1、质疑型
据说,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组口头禅。
主要被孩子用于跟家长的“回怼”,而且杀伤力极大,常常让老母亲血压飙升。
代表句式有:
“那咋了”
“为什么”
“凭什么”
“不行吗”
“然后呢”
“又能怎”
“要么你来”
“有什么问题吗”
“我信你个鬼”
2、简单粗暴型
这套组合看起来平平无奇,好像孩子真的对结果很不在意,其实背后藏着他们的小心思。
有时候,可能只是想快速结束对话,或者是不想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,又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,就只能用这些话来应付。
代表句式有:
“我不要”
“我不想”
“不知道”
“算了吧”
“无所谓”
“没意思”
“不搞了”
3、“我能”型
这类型的孩子,平均每隔十分钟就得问一句,不是要吃的就是要喝的,一会儿“妈妈,我肚子叫啦”,一会儿“爸爸,我喉咙都快冒烟了”。
你要是不回TA一句吧,TA还浑身难受,坐立不安,一会儿过来扯扯你的衣角,一会儿在你耳边叽叽喳喳,直到给TA个准信儿才罢休。
代表句式有:
“我能看电视吗”
“我能休息会吗”
“我能玩游戏吗”
“我能吃零食吗”
“我能喝饮料吗”
“我能出去玩吗”
4、拖延型
这些话通常出现在睡前、出门前等特定时刻。
比如说该睡觉了,他头也不抬“最后一集,马上就好,快了快了!”结果一集又一集,没完没了。
代表句式有:
“最后一分钟”
“最后一次”
“最后一集”
“快了快了”
“马上就好”
5、“离不开妈妈”型
明明爸爸就在一旁悠闲地刷着手机,可孩子就跟看不见爸爸似的,只一个劲儿地喊“妈”,是独属于老母亲的甜蜜负担。
代表句式有:
“妈妈你去哪”
“妈妈我饿了”
“妈妈我困了”
“妈妈过来一下”
“妈妈你快陪我”
“妈妈我给你说”
“妈妈我东西找不到了”
……
看完这份小学生口头禅清单,大家什么感觉?
我边整理的时候边想,这届小孩真是把语言艺术玩出了新高度,而且还能神奇地做到全国统一,真是发自内心的佩服。
其实除了最近突然火起来的“暗语”,这些年小学生刮的风,我们家一样没落下。
前两年,小学生圈突然流行一首歌《爱如火》,那段时间啾啾不仅天天听,还喜欢唱,在家还拉着妹妹一起跳。
我去网上搜了搜,没想到这首歌在小学生之中地位相当高,有的学校还紧跟潮流,把它变成了课间操。
有盘手串的。有一段时间,啾啾她们班好多同学,突然迷上了盘手串,我去接啾啾放学的时候,总能看见这帮孩子手里都捏着一串珠子,咔咔咔地盘。
不仅盘手串,甚至还有人盘核桃、盘茶壶……后来我才知道,这股风是从某短视频平台刮起来的,热度大,小学生们纷纷效仿。
去年,啾啾又迷上了小马宝莉卡,隔三差五都要去小卖部买一包,最上头的时候,一度拥有800张小马宝莉卡,还带着呦呦一块玩,俩人拆卡比拆盲盒还兴奋。
在我印象中,小马宝莉就是一部动画片,后来在啾啾的反向普及下,才知道还有什么黑背卡、稀有卡。
卡片是挺可爱的,但我搞不懂为什么小马宝莉卡这么火,我问啾啾收集这些有啥用?
她说:“大家都换卡,不换卡就不合群,没朋友”。
当妈的虽不怎么理解,却选择尊重,只要她能从中找到乐趣就行。
这代孩子这么爱“追潮流”我们该担心吗?
有姐妹可能担心,孩子天天追这些流行风潮,会不会影响学习?会不会变得虚荣、攀比?
我倒觉得,如果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爱好,其实不必上纲上线,也不用太较真。
1、这是孩子们的社交需求,
平常心看待
我们都曾是小孩,应该也明白,孩子们追潮流,其实就是在寻找归属感。
当身边的小伙伴都在讨论最新流行语、交换卡片,或者模仿某个热门动作时,孩子们就会本能地想参与,还有的孩子觉得如果自己不跟着做,可能会被“边缘化”,就没有什么同伴了。
而追赶潮流,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集体里的一员,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,是有价值的。
就像我们当年学偶像剧的港台腔、扎堆跳皮筋一样,谁小时候没跟过风啊?这是独属于TA们这一代的符号,咱们也得理解理解。
2、这些东西就像一阵风,
刮过去就没了
前两年孩子们还天天说“奥利给”,今年就换成了“那咋了”,之前集体沉迷盘手串、咕卡、孤勇者,这两年就换成了小马宝莉卡和捏捏乐。
所以,姐妹们不必太紧张,孩子喜欢的东西都是一阵一阵的,等下一阵风刮过来,TA们自然就转移视线了。
虽然不必完全禁止,但也需要让孩子分清楚场合和对象,把握好“度”,知道有些时候不适合“追流行”。
比如,在上课的时候玩咕卡、为了买卡偷拿家里的钱,或者在老师面前和正式场合说“你打我噻”这样的口头禅……这些行为,就超出了合理跟风的范围。
我会跟啾啾和呦呦讨论,在什么样的场合可以相对自由地去表达、去玩,在什么样的场合可能还是要注意一下,让她们明白在不同场合下应该有不同的行为表现。
发布于:北京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